春秋

《春秋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。又称《春秋经》《麟经》或《麟史》等。《春秋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,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,被后人称为“春秋笔法”、“微言大义”。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“六经”之一,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。
隐公四年
【原文】
 
春王二月,莒①人伐杞②,取牟娄③。戊申,卫州吁弑④其君完。夏,公及宋公遇⑤于清⑥。宋公、陈侯、蔡人、卫人伐郑。秋,翬⑦帅⑧师会宋公、陈侯、蔡人、卫人伐郑。九月,卫人杀州吁于濮⑨。冬十有二月,卫人立晋。
 
【注释】
 
①莒(jǔ):周朝国名。在今山东莒县。
②杞(qǐ):周朝国名,在今河南杞县。
③牟娄:牟和娄分别是两个地名,都在今山东境内。
④弑:古时称子杀父、臣杀君为“弑”。
⑤遇:相逢,不期而会。
⑥清:卫邑名,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南。
⑦翬(huī):即公子翬,也被称为羽父,春秋初年鲁国大臣。
⑧帅:同“率”,率领,带领。
⑨濮(pú):濮水,今河南濮阳从濮水得名。
 
【译读】
 
隐公四年二月,莒国开始讨伐杞国,夺得了杞国牟、娄这两个地方。戊申,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,自立为国君。在这之前,隐公打算会见宋殇公,以重温双方在宿地时建立的友好关系。但是,还没等到预定日期,卫国人就来报告说发生了叛乱。
 
夏季,隐公和宋殇公在清地不期而遇。当时,宋殇公即位时,公子冯逃到郑国,郑国人曾打算帮助他回国夺取君位。州吁自立为君后,便准备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所结下的怨仇,并以此讨好诸侯,安定民心。
 
州吁派人告诉宋殇公:“国君要是攻打郑国,铲除了公子冯这个祸害,我们就拥戴您为盟主,我国就可以发兵和陈、蔡两国跟随贵国。这是我们卫国的愿望。”宋殇公答应了。
 
此时陈、蔡两国正与卫国交好,因此宋殇公、陈桓公、蔡国人、卫国人便联合起来攻打郑国,包围了郑都的东门,五天后才撤兵。
 
秋季,宋殇公、陈桓公、蔡国人、卫国人再次进攻郑国。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出兵相救,隐公推辞了。羽父请求出兵相会合,隐公不同意。羽父坚决请求以后便前去。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,收割了那里的谷子后便回国了。
 
冬季十二月,卫国人到邢国迎接公子晋,卫宣公即位。《春秋》记载“卫人立晋”,说明宣公即位是众人的意愿。
上一篇:隐公三年
下一篇:隐公五年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《春秋》 作者:孔子 编:方士华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