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春,王正月戊申,宋督①弑其君与夷②及其大夫孔父。滕子来朝。三月,公会齐侯、陈侯、郑伯于稷③,以成④宋乱。夏四月,取郜大鼎⑤于宋。戊申,纳于大庙⑥。秋七月,杞侯来朝。蔡侯、郑伯会于邓。九月,入杞。公及戎⑦盟于唐。冬,公至自唐。
【注释】
①督:即华督,春秋时期宋国奸臣,是当时很有势力的大贵族。
②夷:这里是指孔父的妻子。
③稷:宋国地名,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境内。
④成:成就,造成。在这里是平定的意思。
⑤郜大鼎:春秋郜国造的宗庙祭器。后被宋国取去。
⑥大庙:即太庙,是帝王祭祖的宗庙建筑。
⑦戎:即戎人,古代的西方民族。
【译读】
桓公二年正月,宋国的奸臣华督攻打孔氏,杀死了孔父并且将他的妻子据为己有。宋殇公得知了这件事情之后,特别生气。后来,华督由于十分害怕,便把殇公也杀死了。
原来,宋殇公即位后,宋国战争不断,百姓苦不堪言。当时孔父做司马,华督做太宰。华督看到百姓苦不堪言便认为这是司马孔父的责任。所以不久就杀了孔父和殇公,并把宋庄公从郑国请回,立为国君。华督后来还把郜国的大鼎赠送给了桓公,另外对齐国、陈国和郑国也都送了财物。
三月,桓公和齐僖公、陈桓公、郑庄公在稷地约定见面,目的是商讨如何平定宋国的内乱。但是,因为各国都接受了华督的贿赂,所以他们就帮助华督建立了华氏政权,使他能够得以辅佐宋庄公。
夏季,四月,桓公从宋国把郜国的大鼎取了回来。初九那天,他命令人把大鼎安放在太庙里,但是大臣臧哀伯却认为这件事情不符合礼制。但是桓公不听从他的规劝。
周朝的内使听说了这件事之后,说:“臧孙达的后代一定会在鲁国长享禄位!因为国君违背礼制,他没有忘记以道德来劝阻。”
七月,杞侯来鲁国朝见,但是他的态度不够恭敬。杞侯回国以后,桓公就打算要去讨伐他。蔡桓侯和郑庄公在邓地会见,因为两国已经开始对楚国有所惧怕。九月,鲁国开始攻打杞国,就是为了讨伐杞武公之前的不敬行为。
后来,桓公和戎在唐地结盟,这是为了重修过去的友好关系。冬季,桓公从唐地回来了。之所有这个记载,是由于桓公回来后祭告了宗庙。
凡是国君出国之前和回来之后都要祭告宗庙,还要宴请臣下,互相劝酒、把功劳记载在档案里,这是合于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