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

《春秋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。又称《春秋经》《麟经》或《麟史》等。《春秋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,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,被后人称为“春秋笔法”、“微言大义”。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“六经”之一,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。
桓公六年
【原文】
 
春正月,寔①来。夏四月,公会纪侯于成。秋八月壬午,大阅②。蔡人杀陈佗③。九月丁卯,子同④生。冬,纪侯来朝。
 
【注释】
 
①寔(shí):同“实”。确实,实在。
②大阅:大规模地检阅军队。
③陈佗:春秋时期诸侯国陈国的君主。
④子同:桓公的儿子,即后来的鲁庄公。
 
【译读】
 
桓公六年春季,淳于公从曹国前来朝见。这里记载作“寔来”,是由于他真正不再回国了。
 
四月,桓公和纪武公在成地会谈,纪武公是来商讨怎样避免纪国被齐国灭亡的。
 
秋季,鲁国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,这是为了检阅战车和马匹。在这同一时间,蔡国人把陈国的君主陈佗杀了。
 
九月二十四日,桓公的儿子子同出生。桓公以太子出生的规格为他举行了礼仪,以牛、羊、猪三牲齐全的太牢之礼接见儿子,通过占卜的方式选择了一个吉利的士人,让他抱着婴儿,让他的妻子哺乳婴儿。桓公和文姜以及同姓大夫的妻子则给婴儿起名。
 
桓公向申繻询问取名字的事。申繻回答说:“取名有五种方式,分别是信、义、像、假、类。用出生的某一种情况来命名是信,用祥瑞的字眼来命名是义,用相类似的字眼来命名是像,假借某种事物的名称来命名是假,借用和父亲有关的字眼来命名是类。
 
命名不用国名,不用官名,不用山川名,不用疾病名,不用牲畜名,不用器物礼品名。
 
周朝人用避讳来侍奉神明,名,在死了以后就要避讳。所以用国名命名,就会废除人名,用官名命名就会改变官称,用山川命名就会改变山川的神名,用牲畜命名就会废除祭祀,用器物礼品命名就会废除礼仪。
 
晋国因为僖公而废除了司徒之官,宋国因为武公而废除了司空的官名,我国因为先君献公、武公而废除了具山、敖山二山之名,所以大的事物不可用来命名。”
 
桓公说:“这孩子的出生,和我在同一个干支,不如就把他叫作同吧。”
 
冬季,纪侯前来朝见,请求鲁国代纪国取得周天子的命令去向齐国求和。桓公告诉他说自己做不到。
上一篇:桓公二年
下一篇:桓公八年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 5000言482445170 评论 桓公六年:怎么缺少隐公7-10的内容呢 5000言482445170 评论 桓公六年:怎么缺少隐公7-10的内容呢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《春秋》 作者:孔子 编:方士华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