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

《春秋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。又称《春秋经》《麟经》或《麟史》等。《春秋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,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,被后人称为“春秋笔法”、“微言大义”。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“六经”之一,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。
桓公十七年
【原文】
 
春正月丙辰,公会齐侯、纪侯盟于黄①。二月丙午,公会邾仪父②,盟于趡③。夏五月丙午,及齐师战于奚④。六月丁丑,蔡侯封人卒。秋八月,蔡季⑤自陈归于蔡。癸巳,葬蔡桓侯。及宋人、卫人伐邾。冬十月朔⑥,日有食之。
 
【注释】
 
①黄:地名,由鲁至齐必经之地,在今山东省淄博境内。
②邾(zhū)仪父:即邾克,邾国第十代君主,即邾惠公。
③趡(cuǐ):鲁地名,在今山东泗水县与邹县之间。
④奚(xī):鲁、齐边界的地名。
⑤蔡季:蔡桓侯弟,名献舞,即哀侯。
⑥朔:农历每月初一。
 
【译读】
 
桓公十七年正月,桓公和齐襄公、纪侯在黄地结盟,为的是使齐国与纪国和好,同时商量如何讨伐卫国。二月,桓公和邾仪父在趡地结盟,为的是重温两国在蔑地盟会上结下的友好关系。
 
五月,鲁国与齐国的军队在奚地爆发了战争,这是两国边境局之间的正面冲突。当时齐国人侵扰鲁国边境,所以鲁国的官吏前来报告。桓公说:“边境上的事情,暂且尽力地谨慎防备就好了。发生了战争就作战,不需要请示报告。”
 
六月,蔡桓侯去世了,蔡国人把蔡季从陈国召了回来。八月,蔡季从陈国回到了蔡国,因为蔡国的百姓非常拥护他,所以他很快就被立为国君。癸巳,蔡桓侯被安葬了。
 
后来,鲁国和宋国、卫国一同讨伐邾国,这都是为了满足宋国的意愿。冬季,十月初一,鲁国的天空出现了日食。
上一篇:桓公十六年
下一篇:桓公十八年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《春秋》 作者:孔子 编:方士华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