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

《春秋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。又称《春秋经》《麟经》或《麟史》等。《春秋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,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,被后人称为“春秋笔法”、“微言大义”。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“六经”之一,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。
僖公二十二年
【原文】
 
春,公伐邾,取须句①。夏,宋公、卫侯、许男、滕子伐郑。秋八月丁未,及邾人战于升陉。冬十有一月己巳朔,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②,宋师败绩。
 
【注释】
 
①须句:春秋时期的古国名。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。
②泓(hóng):古水名。在今河南柘城县西北。
 
【译读】
 
僖公二十二年春季,鲁国讨伐邾国,占领了须句,并护送须句的国君回国,这是非常符合君王礼制的。夏季,宋襄公联合各个诸侯国进攻郑国。这时,宋国宗室、大臣子鱼说:“祸乱大概就要从这里开始了。”
 
八月,邾人由于鲁国帮助须句的缘故开始出兵攻打鲁国。鲁僖公并没有把邾国放在眼里,所以他根本不准备去抵御。
 
这时,鲁国大夫臧文仲劝谏说:“不管国家是大还是小,我们都不能轻视。如果我们没有防备,即使人口众多,依然不能够取胜。先王拥有那样的美德,都没有轻视困难,更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小国呢?所以希望君王不要认为邾国弱小,黄蜂、蝎子都有毒,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呢?”
 
但是僖公没有听取臧文仲的劝谏。八月初八,僖公率军与邾军在升陉作战,结果鲁军大败。最后,邾军获得了僖公的头盔,将它悬挂在鱼门上,为了表示对鲁国的侮辱。
 
十一月初一,宋襄公率军与楚人在泓水边上交战。当时,宋军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,处于有利态势,但是宋襄公遵守“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”的陈旧观念,在楚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,两次拒绝乘机出击的正确意见,一直等到楚军从容布好阵势后才下令攻击,以致宋军大败,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伤,护卫国君的门官全部阵亡。
 
宋国的人都责备宋襄公。宋襄公说:“君子不杀已经受伤的敌人,不擒拿头发斑白的老人。古代用兵之道,不凭借险阻之地阻击敌方。我虽然是商朝亡国之君的后代,但决不进攻没有布好阵势的敌人。”
 
子鱼说:“主公并不懂得战争。强大的敌人,因为地形的狭窄而摆不开阵势,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,这时候对其加以拦截然后攻击他们,不也是可以的吗?就算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。况且今天这些强悍的楚兵,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碰到老人,捉住了就把他抓回来,何况只是头发花白的人!对士兵讲明耻辱,教导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。敌人受了伤但还没有死,为什么不能再次攻击使其毙命?如果是因为怜悯那些受伤的人而不想再次加以伤害,那还不如开始就不要击伤他。同情年长的敌人,还不如向他们投降。用兵讲求抓住有利的条件和时机,那么即使是在险阻隘口的地方打击敌人,也是应该的;锣鼓响亮是为了振作士气,那么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。”
上一篇:僖公九年
下一篇:僖公二十六年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《春秋》 作者:孔子 编:方士华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